你好呀(*′▽`)ノノ,我是小葉子,一名開始繼承*民族傳統醫學的中醫學生。
我在2021年11月15日跟我的師父公證了師承合同,并在衛生局備案,現在正式開始我的從師生涯。
師承中醫需要三年的時間,方可有資格參與認證考試。時間看起來比較充裕,但其實學中醫要掌握的知識及經驗是極其多的,所以還是比較緊張。
在學習中醫實操之前呢,需要有9本理論書籍、4部經典醫學著作要學習。那么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將分享我的學醫經歷和知識。
今天我們從第1本《中醫基礎理論》開始入手……
《中醫基礎理論》之緒論篇,中醫理論體系
這本書是基礎中的基礎,開篇講到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也就是中醫是怎么來的?
1.定義: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以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思辨模式,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臟腑、經絡和精氣血津液神等的生理和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醫學理論體系。
2.形成條件:
①社會文化基礎——"諸子蜂起,百家爭鳴",中醫學生命理論深受道家關于世界本原與生命起始認識的影響;醫者修身與醫德的形成深受儒家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道德觀念與進取精神的影響。
②科學技術基礎——天文學的宇宙觀為天地人相關整體醫學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基礎,農業生產的進步促進了中藥學的形成和發展,氣象學、地理學的相關知識融入了中醫學對生命活動、疾病認識的理論和實踐。
③醫藥實踐基礎——殷商時期,"毒藥"應用于治病;西周時期,醫家為疾病確立了專門病名,提出發病和藥物治病等理論;春秋時期,秦國醫和提出"六氣致病"理論,開創了中醫病因理論的先河;戰國時期,扁鵲倉公等專業醫生出現,確立部分疾病的診斷方法。
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診病已能 "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說明 "四診"方法已基本形成。
除應用藥物、針灸、導引等治病方法外,還出現利用情緒變化治病的療法,如 《呂氏春秋》記載文贄用激怒方法治愈齊閔王的憂思病。
【關于心理健康,小葉子也會分享一些心理學書籍,共同學習】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一批醫學資料中,《五十二病方》記載了103個病名,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范圍,并記載247個藥名、283個藥方……
④古代哲學思想——氣一元論的萬物本原論思想,為中醫學整體觀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陰陽學說的辯證法思想、五行學說的系統論思想,對中醫學方法論體系的建立產生了促進作用。
3.形成標志:
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至兩漢時期。《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專著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①《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共18卷162篇。
建立了天地人三才一體的整體醫學模式,以指導維護健康、養生防病等;
結合當時的解剖知識,構建了藏象學說,較詳細地描述了臟腑的生理功能,將人體呼吸、循環、消化、排泄、生殖、精神等生理功能分屬于五臟,建立以五臟為中心的功能系統;
創立了經絡學說,闡述對機體的網絡調節作用,并以精、氣、血、津液、神的作用維系和調節著臟腑形體官竅的生理功能,從而奠定了藏象經絡理論的基礎;
在疾病防治上提出 "治未病"的觀點,對病因、發病、病機及疾病診斷、治療等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對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②《難經》又稱《黃帝八十一難經》,在《內經》的基礎上,對脈學特別是 "寸口脈診"有較詳細而系統的論述和創見;對藏象理論中命門、三焦以及經絡理論有所闡揚和發展,從而豐富發展了中醫學理論體系。
③《傷寒雜病論》張機(字仲景)著,晉.王叔和整理分為《傷寒論》與 《金匱要略》兩部。
《傷寒論》創造性提出 "六經辨證"理論,對外感熱病的發病因素、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及預后康復等,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分析論述;《金匱要略》以臟腑論內傷雜病,對以內科為主兼及婦、外科的40余種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處方、用藥等都有詳細記載。
④《神農本草經》簡稱 《本草經》或 《本經》,全書載藥365種,根據養生、治病和藥物毒性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之藥無毒,主益氣;中品之藥有毒或無毒,主治病、補虛;下品之藥有毒,主除病邪、破積聚。根據中藥功效分為寒、涼、溫、熱四性,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為中藥學 "四氣五味"的藥性理論奠定了基礎。
書中明確 "治寒以熱藥, 治熱以寒藥"的用藥原則,藥理學與病機學密切結合,使中醫學理論體系更加充實。同時,該書提出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等 "七情和合"的藥物配伍理論,為中藥組方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