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 osteoarthr itis0A)又稱退行性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病變,系由于增齡、肥胖、勞損、創傷、關節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諸多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退化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本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好發于負重關節及活動量較多的關節(如,頸椎、腰椎、膝關節、髖關節等)。過度負重或使用這些關節,均可促進退行性變化的發生。
關節疼痛、腫脹、僵硬
膝關節骨關節炎
手部骨關節炎
全身骨關節炎
病因
原發性0A:指用目前已有的檢查方法尚
不能查出發病原因的0A。
繼發性0A:指有明確的發病原因的0A
繼發性骨關節炎的分類
創傷、鈣沉積癥、內分泌性、先天性、代謝性疾病、神經病性關節病
原發性骨關節炎的分類及表現
局部性
手: Heberden?和 Bouchardy結節、侵蝕性指間關節炎(無結節)、腕掌關節
脊柱:小關節突關節、椎體間關節(椎間)、強直性脊柱炎、韌帶部位(骨肥厚 Forestier
病、特發性彌漫性骨肥厚癥)
足:拇外翻
髖:偏心性(上方)、同心性(軸向和內側)、彌漫性(者年性髖關節炎)
全身性:包括上述3個或3個以上關節
其他:盂肱關節、肩鎖關節等。
好發部位
好發于手、膝、髖和脊柱關節。
病因
一般因素:年齡 性別 肥胖 營養
遺傳因素
機械損傷因素
免疫學因素
其他:內分泌紊亂、骨質疏松
發病機制
機械損傷學說
軟骨免疫機制學說
細胞因子失衡學說
臨床特點
癥狀及體征:
主要癥狀為關節疼痛,常為休息痛,表現為休息后出現疼痛,活動片刻即緩解,但活動過多后,疼痛又加劇。另一癥狀是關節僵硬,常出現在早晨起床時或白天關節長時間保持一定體位后。檢查受累關節可見關節腫脹、壓痛,活動時有摩擦感或"咔嗒"聲,病情嚴重者可有肌肉萎縮及關節畸形。
診斷標準:
手關節:1.近1個月大多數時間有手關節疼痛、發酸、發僵;2.10個指間關節中,骨性膨大關節≥2個
3.掌指關節腫脹≤2個;4.遠端指間關節骨性膨大〉1個;5.10個指定關節中有1個或1個以上畸形
滿足1+2+3+4條或1+2+3+5條,可診斷為手關節A;注:10個指間關節含雙側第2、3指遠端指間關節及近端指間關節,和雙側第1腕掌關節。
膝關節
臨床標準:1.近1個月大多數時問有膝痛;2.關節活動時有骨響聲;3.晨僵≤30分鐘;4.年齡≥38歲;
5.膝檢查有骨性肥大。滿足1+2+3+4條或1+2+5條或1+4+5者,可診斷為膝關節0A
臨床及放射學標準;1.近1個月大多數時間有膝痛;2.X線片示關節邊緣骨贅;3.關節液檢查符合骨關節炎
;4.年齡≥40歲;5.晨僵≤30分鐘;6.有骨摩擦聲。滿足1+2條或1+3+5+6條或1+4+5+6條者,可診斷膝關節OA。
康復評定:
疼痛評定、肢體圍度和關節周徑測量、肌力評定、關節活動度測量、
手功能評定、下肢功能評定、日常生活活動、生活質量評定。
康復治療目標:
減輕或消除關節疼痛
保護關節,減輕受累關節的負荷
恢復關節功能,改善關節活動范圍、增強肌力
改善步態和步行能力
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