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醫學養生是一種宗教醫學,作為宗教與科學互動的產物,它是道教徒圍繞其宗教信仰、教義和目的,為了解決其生與死這類宗教基本問題,在與傳統醫學相互交融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醫學體系,也是一門帶有鮮明道教色彩的*傳統醫學流派。
道教醫學以黃老思想、陰陽五行學說,天人感應,以氣為本和形、氣、神三重結構的人體觀,以及五運六氣說、天地人周期、節律相關說等為理論基礎。同時,道教醫學還以五行、八卦、九宮、二十四節氣、天干、地支等道教常用符號體系與人體的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等相對應、相結合來進行闡述、發揮和臨床應用。
陰陽五行學說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要素構成,在這五種元素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的關系,即所謂"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的原理。古人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說明人體的組成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并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
道教醫學,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自伏羲制九針、神農嘗百草、黃帝創醫藥,直至東漢時期道教的正式形成,在長達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醫學一直是和"道"文化交融互滲,密切相關,同步發展的。道教形成并在以后傳播及發展過程中,歷代高道大德又秉承了以醫弘道、濟世利人的優良傳統,積極開展醫療救助,精于探索醫典藥方,為*醫學的進步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而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歷史高道,更是以醫學理論宏富、醫德高尚、醫技精湛而彪炳千古,享譽全球。
道醫區分為三個不同層面
*層面:
形治部分,道醫在治病防疾過程中,善于運用傳統醫學本草湯液、方劑(各種丸散膏)及針灸手段,這與中醫學內容大致相同。
第二層面:
養生部分,包括導引,調息、內丹、辟谷,內視、房中等項,是道醫學*具有特色的部分。
第三層面:
即神治部分,其內容包括道、德、符、占、簽、咒、齋、祭祀、祈禱等,這一部分與人的信仰、品德、民間療法有很密切的關系,包括在戒律、倫理和他力的范圍之內。
道醫發展的根本特征是援道入醫與援醫入道。昭示了醫道同源,醫道一體與醫道互補的道家醫學傳統,滌蕩道醫學者修養生命、濟世利民的情懷。歷史的道醫名家有很多,如張道陵、孫思邈、杜光庭、張伯端等。代表著作有很多,如《廣成先生玉函經》、《石藥爾雅》、《韓氏醫通》、《海藥本草》等。
那么再深入一點講,其實,道醫,是道在前,醫在后,真正的來講,道醫指的是修道之人以修道修煉出來的診病和治病的副產品回饋于百姓,為百姓驅邪治病恩澤眾生的修者的統稱。中醫的*初呢,也是道醫的一部分診療手段流入了民間演變到了后來成為一種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傳統的行業,比如砭針灸藥,都是當初道醫治病的方法。
可能有人會問,修道也能修出診病的技能和醫病的方法嗎?大家不要忘記了,古人有一句話叫做"醫道同根,醫道同源"。
醫,是你修對了道的所帶來的必然產物。就連我們現在中醫所流行的經絡和穴位也不是靠現代科學研究實驗或者是所謂的*拿小棍子戳出來的,他正是因為有功夫的真人修煉出內視功夫,反觀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