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以及鐵路、公路、機場等多個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安徽合肥的戰略地位日益提高,區位優勢逐漸凸顯,加之體制機制創新帶來的活力,合肥已經成為對接長三角、輻射中西部、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地。
作為合肥工業經濟的主戰場,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理所當然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一個主要落腳點,一大批對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著重大影響、對區域經濟發展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項目紛至沓來,掀起了一輪發展的熱潮。
借勢形成新集聚
承接沿海和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嫁接本地企業,形成核心龍頭企業,同時有意識進行產業鏈招商,以空間的集聚換取綜合成本的降低,這是合肥經開區的重要經驗。
日化巨頭聯合利華關閉了其在上海的6家工廠和廣東的紅茶工廠,整體遷入合肥經開區,在這里分五期建起了世界上*進的日化工業園,并致力于將它打造成全球*的日化生產基地。
*重工企業日立建機過去的14年與合肥經開區共同成長,已迅速成長為日立建機株式會社全球1200多家公司中銷量*、盈利最多的主干公司。
國內家電企業海爾在合肥的工業園不斷擴張,產值由建廠初期的3億元猛增至2008年的150億元。
統一食品、可口可樂、庫爾茲等駐區企業也紛紛增資擴股,擴張成了常態……
合肥經開區建于1993年,直到2000年才正式成為*開發區,在*開發區25年歷史征程中,它無疑是一個“后來者”。但是在商務部組織的綜合投資環境評價活動中,合肥經開區連續7年位居中西部16個*經濟技術開發區之首,同時成為領跑合肥發展的工業經濟主戰場。
“團結拼搏、艱苦挺進、改革創新、無私奉獻”,這是合肥經開區一直以來感到自豪的16字精神。1993年,*批開發區人來到合肥市區西南部這塊荒僻的“崗沖之地”,他們懷著“建設一個新合肥”的夢想和激情,從最艱苦的修路工作做起,一度創下88天修好10公里框架大道的紀錄。先天不足的合肥經開區,正是憑借后天的不懈努力,終于贏得國內外投資者的眷顧,合肥海爾、佳通輪胎、日立建機、聯合利華等大企業紛至沓來,將開發區變成一片真正的“熱土”。
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本身就是產業集聚的過程,截至目前,已有來自歐、美、日等40多個*和地區的14家世界500強企業和1800多家*企業落戶經開區,形成了以佳通輪胎、江淮汽車、安凱客車為代表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以日立建機、合力叉車、TCM叉車為代表的裝備制造產業,以海爾、長虹、美菱、美的電器為代表的家電電子產業,以聯合利華為代表的日用化工產業,以華泰、統一、可口可樂為代表的食品加工產業等產業集群。
就企業的規模而言,合肥經開區已有產值過億元企業62家,10億元以上企業14家,百億元以上工業園3家。
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姚衛東認為,承接沿海和發達地區多輪產業轉移,嫁接本地企業,使得合肥經開區的家電、裝備制造、汽車等支柱產業有了核心龍頭企業;以核心龍頭企業帶動,有意識進行產業鏈招商,以空間的集聚換取綜合成本的降低和企業競爭力、抗風險能力的提升;承接產業轉移后,以高效服務和加快企業本土化、技術本土化、創新本土化,最終形成多種優勢的綜合效應。
造勢發展新產業
產業集聚的過程中,投資環境迅速改善,具備了發展新產業的條件,同時一些產業的崛起也產生了相關產業配套的需求,合肥經開區三大新的增長點由此而來。
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合肥經開區投資環境迅速改善,發展新產業的條件更加充分了。為推動支柱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合肥經開區在支柱產業外重點培育新材料產業、微電子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作為園區發展新的增長點。
記者在杰事杰公司看到,為開發區內的汽車、家電產業提供高品質的節能新材料車間一片繁忙,工人忙得連接受采訪的時間都沒有,作為工程塑料產業的自主品牌,杰事杰2008年產值達12億元,2009年可達20億元。
受杰事杰帶動及*住宅產業化基地的品牌影響,其他新材料產業也盯住了合肥經開區,仁創是其中之一,這家企業可望在3年內突破產值50億元。
仁創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選擇來合肥經開區投資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開發區內的配套企業越來越多,吸引投資的重要因素是產業的上下游整合,提高整體產業競爭力,隨著經開區在這個產業鏈上的完善,仁創在合肥的發展空間將會超過北京總部。
經開區微電子產業的成長勢頭同樣強勁。2007年,美國捷敏電子封裝項目落戶開發區,填補了安徽省IC封裝行業高精尖領域的空白,預計到2010年,捷敏項目年銷售額可達1億美元。此外,由5名美國硅谷博士創辦、投資8000萬美元的芯碩半導體公司,主要生產集成電路制造的關鍵設備————光刻機,這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分辨率光刻機產品,它的問世將沖破西方*的技術壟斷,改變*此類產品*依靠進口的現狀。
對于這類新興產業,合肥經開區建立了微電子產業基地,圍繞出口加工區的報批建設,謀劃、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吸引更多的配套企業,推進集群式發展,引進和培育3至5個產值超30億元的企業群體,同時加大對捷敏、杰事杰、芯碩等新興高科技企業的扶持力度,推動它們盡快上規模、上水平。
“二產的崛起為發展三產提供了條件,也需要三產的配套。開發區將逐步形成以現代服務業尤其是工業服務業與現代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齊頭并進、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姚衛東說,合肥市被批準成為*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經開區再次面臨重大的發展機遇。
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合肥經開區有著很好的基礎。在硬環境建設上,2005年,合肥經開區管委會順利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和ISO14001環境體系認證,著力打造“投資環境*、創業環境*、人居環境*”的生態開發區。軟環境方面,他們樹立“親商、扶商、安商”的理念,加強項目的全方位服務,讓投資者“安心、放心、舒心”。
在良好的工業經濟背景下,發展與工業經濟相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順理成章。對于這一產業,合肥經開區決定以南部工業園和新港工業園為載體,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業;以服務外包示范區建設為載體,加快發展信息服務、科技研發、技術服務、工業咨詢等服務外包業。重點建設明珠廣場綜合功能配套區、*城中央商務區,推進澳中財富、國耀廣場等重點三產建設,打造西南組團核心商圈。
目前,合肥經開區二、三產業比例為85.2∶14.8,“十一五”末力爭調整到78∶22,經過不斷調整完善,使開發區的產業結構日趨合理,發展質量持續提升,實現由政策優勢向綜合優勢的轉變。
創新造就新優勢
自主創新,讓合肥經開區承接過來的產業找到了扎根的土壤。外來的資本和本土自主創新的因素結合,釋放出巨大的發展優勢。
無論是承接產業轉移,還是培育新興產業,形成集聚都不是最終目的。合肥經開區的最終目的,是要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和自主創新相結合,使外來企業真正扎根合肥。
在合肥經開區,產業集聚是一個讓強者更強的過程。
在合肥經開區支柱產業中,重點突出的是家電電子產業。合肥是全世界三大家電基地之一,合肥經開區更是主要聚集地。日前,投產不足一年的合肥海爾冰箱基地第100萬臺冰箱成功下線,創下海爾冰箱投資規模*、上量最快、效益*的紀錄。同時,美菱、長虹、美的、華菱等品牌壯大發展,衍生了一批小整機企業和配套企業,其中包括生產空調壓縮機的合肥寶蘭格制冷有限公司、規模近10億元的合肥海毅等企業。
日立建機合肥基地是合肥開發區裝備制造業的代表,也是與開發區共同成長壯大的代表性企業。2009年前4個月,企業共生產了挖掘機3635臺,銷售3986臺,完成產值30.8億元。2005年至今,企業員工翻了兩番,產能翻了三番;2006年日立建機增資5億元人民幣,擴大了合肥公司的規模,并積極建設了10家企業為主的日立工業園。良好的投資環境加上企業自身技術和人才優勢,公司積極融入合肥的大發展環境,成功地完成從“日立合肥”到“合肥日立”的本土化演變。
與日立一樣可圈可點的還有合肥本土成長起來的合力叉車,產銷量已經連續17年位居國內*。在他們的帶動下,一批整機企業和大量的配套企業迅速成長。
在合肥經開區,產業集聚又是一個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過程。
近兩年來,傳統產業開始被賦予新的內涵。合肥經開區通過鼓勵、引導企業引進核心技術、建立研發基地,將高新技術滲透到企業升級改造之中,用高新技術改造原有產業,汽車、裝備制造、家電電子、日用化工、食品加工等產業集群強勢崛起。
海爾信息有限公司打破以生產白平板電器為主的格局,新增了液晶板生產線,產量雖未提高,產值卻節節攀升,效益更是年年見好。佳通輪胎將傳統的斜交胎同半鋼、全鋼子午胎的生產比例由以往的3:1調整為1:4,使落后產能讓位于技術含量更高的產品。日立建機不斷延伸產業鏈,建設研發中心。
自主創新,讓合肥經開區承接過來的產業找到了扎根的土壤。外來的資本和本土自主創新的因素結合,釋放出巨大的發展優勢。
傳統產業高新化、高新技術產業化,合肥經開區這棵“大樹”長出了高科技“勁枝”。目前,合肥經開區的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已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65.6%,這個數字還在繼續提高。
合肥經開區形成了以佳通輪胎、江淮汽車、安凱客車為代表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以日立建機、合力叉車、TCM叉車為代表的裝備制造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