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聘請國際級大師給學員上課已經不是新聞,但最近在業界也有另外一種聲音:洋教授是否適合*的商教學,尤其是EMBA教學。由于具有一定特殊性,*的EMBA學員目的明確,他們有很多的實踐經驗需要探討,希望能在商找到解決企業問題的良藥,但大多數人語言基礎不太好。對洋教授傳授的知識很有可能消化不良,原汁原味的國際大師是否適合國內EMBA教學是目前很多商在思考的問題。
■洋教授作用不可抹殺
聘請洋教授對EMBA學員來講機會千載難逢,畢竟聽國際大師講課不是所有的學校都有這個實力和號召力。但因為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等因素造成的雙方溝通不暢也令人遺憾。一位商負責人表示,“西方發達*企業過去所做的事,正是*企業現在要做的,汲取他們的經驗教訓可以少走彎路。”作為一個優秀的高級管理者,西方*先進的管理理念,是其完善的知識結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據了解,目前國內商使用洋教授的普遍做法是配備同聲傳譯或者*的教授輔助教學,外語好的學生就會認為一節課一半的時間都浪費在翻譯上,如果學費是20多萬元,那么一半的錢就會白白消耗在解決語言問題上。有學生想和國外*商教授探討關于*企業的文化、在市場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等,由于文化差異太大討論過程中困難重重。對于原汁原味的國外教學消化不良,問題不在于大師不了解*,也不能怪*學生外語不好,商如何將雙方更好地結合才是癥結所在。
■原汁原味教學也要適合*口味
*人民*商院長徐二明認為,在我們強調培養國際化人才,使我們的企業更好地走向國際的時候,完全否認洋的東西不現實。但是,原汁原味的教學要了解與適合*企業和學員的口味。他介紹,人大和布法羅*管理的合作其前提是要了解*的口味。人大所請來的洋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在*教書。其中,有的洋教授來*從事教學與科研活動已經不下50次。徐二明院長說,他曾經在澳大利亞、美國做過兼職教授,在那里要把*企業管理的情況講給那些對*了解很少的美國學生,他們也不能理解。例如,外國學生聽他講改革開放就好像在聽天書。后來,他所任教的學校組織MBA互訪團,讓學生到北京、上海參觀訪問,他們才發現*不是他們想象中的樣子。
徐院長認為,在EMBA的教育上,不能簡單地將請洋教授來教學與國內各商的國際化聯系起來。內地的學生大多是來自各行業企業的老總。這些人當中有很多的實踐經驗,他們需要課堂中涉及更多的實戰的東西,希望老師有更多的實際經驗,使他們更多地了解與解決*企業的問題。但是,在很多情況下,一些商請來的洋教授的講授有時過于偏重國外的理論與實踐,對*的情況不了解,不能與學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實現很好的互動。
■中西貫通的洋教授更受青睞
對于很多人反映洋教授不能解決*企業的問題,徐院長認為我們不能過于苛求外國人講清*經濟的問題。國外先進的管理的理論與知識點是應該花大工夫學習的。學生需要一定的消化吸收過程。EMBA需要知道如何更好地工作,更需要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考慮到目前大多數EMBA學生的現狀,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先進的管理理念,徐二明認為,要多請一些“唐僧”,少請一些“印度和尚”。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一些在國外名牌*讀過書、教過書的內地、臺灣、香港、新加坡的教授最為理想。他們中很多人發表過在國際學術界很有影響的論文,具備歐美商的管理知識,對亞洲和*的經營理念與實踐很熟悉。這樣,他們講的知識就很貼近*的實際,容易被學生們接受。
對于聘請什么樣的洋教授,長江商有非常明確的答案。院長項兵說,“我們的教授必須是中西貫通的,不了解*的教授在國際上再頂尖對長江來講也不是好教授。長江商從建立之初就確定服務*的國企、民營企業,打造*的頂尖企業。所以長江沒有叫做長江國際商。”很多商請來洋教授給*的企業管理者授課,但往往良好的愿望受到打擊。目前*的市場上上演的是國企、民企、跨國企業“三國演義”,企業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企業文化的競爭,*企業的鎮山之寶是*的企業文化。過去,大家坐在臺下聽洋教授講課的時代已經過去。*的企業家、管理者需要的教授必須既是世界一流的又是中西貫通的。所謂要求“四通”,就是既懂得*、又了解國際,既有理論又有實踐。
據介紹,長江商要求教授無論外籍教授還是華人教授必須對*有至少兩到三年的研究了解,任教長江商的長期教授70%是華人,長江商在其十門課程中實現了“四通”教授任教。洋教授不可能長時間留駐*,他們怎么可能把斯坦福商的教授留在*的商長期任教?據了解,長江商在近兩三年內不會考慮和國外商合作,即使有也是以長江商為主的與國際頂尖商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