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的層次
排名top6廣東省高州市心理治療機構疏導機構名單更新一覽-心語者幸福心理
必要的,除情緒調整外,還需要保護運動自信心。
"分析受傷原因能保護運動員自信心"
在為運動員進行傷后心理干預時,幫助對方以平和、接納的態度面對傷病是趙博士首先要做的。"為什么就我受傷了"是一種抵觸情緒,"用*的藥、找*的醫生,讓它(傷病)馬上好起來"是另一種不接納傷病的心理態度,趙博士希望通過調整認知來處理情緒管理的問題,用焦點解決理論的重要引導方式將傷病問題一般化,讓對方不再有"怎么就我這么倒霉"的負面情緒,"既然參加體育活動和競技訓練,傷病就是難以避免的一部分,沒有哪個運動員從來都沒有受過傷,每個運動員都會面對自己的傷病。"更重要的是,一旦人們接納了傷病,后面的問題可能就會迎刃而解。
因傷病對某個項目、某個動作產生心理陰影則需要對運動員的自信心進行保護。趙博士會幫助運動員對傷病的出現進行歸因——如果沒有合理的歸因,不了解導致傷病出現的原因,人們就會認為傷病是不可控的,并因這種不確定性放大恐懼感,對令自己受傷的動作"越想越害怕,越害怕越不敢做"。
歸因對精英運動員和普通運動愛好者都極為適用,趙博士每次都會與運動員一起分析傷病出現的原因,首先確定是否由疲勞引發:過度訓練后,沒有充分的恢復時間而造成的身體疲勞,人在這種狀態下非常容易受傷;長期高強度訓練或大量腦力活動后,容易造成神經疲勞,其最典型表現就是在運動時注意力無法集中,專注度不夠,導致拉傷、扭傷;另一種疲勞則是長期處于壓力和緊張情緒下,造成的心理疲勞。
熱身是否充分、高強度訓練后是否很好地進行了放松整理同樣關鍵(熱身往往是普通運動愛好者容易忽視的,專業運動隊在進行高強度訓練前,一般會進行30分鐘至1小時的熱身)。與此同時,還要分析造成傷病的動作是否超出了個人能力范圍,當運動員挑戰超出個人能力范圍的難度動作時,也有可能出現傷病。
通過多年來對運動員進行傷后心理干預的經驗,趙博士認為,幫助運動員分析受傷原因,對保護其自信心非常重要,"自己理清原因,對當時傷害到你的動作和情景就不會留有太多心理陰影。知而不惑,對傷病有充分認知后,累了就少練一點,沒休息好就調整一下。人的身體是有智慧的,有時傷病也是身體發出的信號,用疼痛來提醒你該休息了。其實這也是身體給出的一個寶貴自省時間,讓你去平心靜氣地了解自己,回顧自己的生活與運動方式,作出積極調整。"
"用心理訓練促進傷病恢復"
當化解情緒上的不良反應及通過歸因找到傷病原因后,運動員將進入下一個遇到運動損傷后的心理干預階段:在心理訓練的幫助下促進恢復。
表象訓練和心理放松訓練是趙博士習慣采用的恢復手段,運動員受傷后,某些動作會因此受限,即使在康復期內,也暫時無法完成運動動作。然而傷病及康復期內真的無法進行自我訓練了嗎?趙博士給出另一種答案:"比如一個腳踝受傷的體操運動員,依然希望對動作的流暢性、穩定性進行訓練,這種時候我會幫助他通過表象訓練來完成。簡單來說,表象訓練是在你的腦海中進行的,它分為很多種,可以像放電影一樣,用慢節奏去做,也可以重復做,并可以將這個動作放置在某個場景中去做。科學研究早已證實,即使在想象中進行曲臂動作,人體相應的肌肉與神經也是有反應的。"
因無需借助生物反饋儀等專業設備,表象訓練被稱為"運動員最常用的一種自我就可以完成的訓練方法"。其應用非常廣泛,除了可以幫助運動員對相應肌肉和神經的連接進行訓練,彌補功能受限外,也能夠緩解大賽前的緊張感。趙博士會讓緊張感強烈的年輕運動員閉上眼想象自己進入大賽時的場景,從進入比賽場地到開始準備活動,再至投入比賽,得到的反饋都會是:"我的心跳加速了……我的心率已經上來了,我感覺已經進入比賽狀態了。"這種做法并非僅是"預習","多做類似的表象訓練,會起到脫敏的作用,幫助運動員在真進入比賽時,一定程度上化解壓力與緊張度。在表象訓練中完成導致自己受傷的動作,恐懼感也會降低。"趙博士說。
通過呼吸冥想進行心理放松訓練是另一個不可少的方法,身心放松狀態可以幫助人對傷病產生溫和的接納,以達到更好療愈的效果。當然真正的心理放松并不容易,此前為某位受傷運動員做放松訓練時,對方總會在似睡非睡的狀態下突然驚醒,"從這個現象,我發現他們潛意識層面是非常緊張的。"趙博士說,"對高水平運動員來說,讓他們神經放松下來極為關鍵。"
"良好正念習慣可有效避免傷病"
1
最近,孩子們的考試成績單全部出來了。
有的父母叫苦連天,說孩子的成績又墊底了,說老師對自己的孩子不上心。然后又繼續刷手機,或者繼續去約人打麻將去了。
你自己都不上心,不要怪別人。
而有些父母,從來不曾這樣,而是默默地引導孩子,幫助孩子。他們在不斷提高自身的見識和能力的時候,也在不斷地提升孩子。
每次聽到對面樓上那個罵小孩的女人尖利的聲音,我就頭皮發麻,我在想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他的心靈和耳膜要承認這么大的壓力。
我覺得,對一個孩子來說,*的不幸就是碰到一對"熊"父母。
當你責難孩子的時候,先看看自己。
很多時候,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的層次。
而這個高度,絕不是說家長的學歷、財力,而是指眼界、態度、胸襟。
2
很多父母,一直希望孩子能上*的*,能讀*的*。但是自己卻從未去學習,自從生了娃之后,人生基本就是平行線,沒有提升自己的意識。
更可怕的是沒有去關注孩子內心的成長,而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的父母。
多少時候,做父母的想要表達關懷,卻總是難以把握尊重的分寸,一不留神,關心演化成掌控,深愛便成了讓人厭煩的嘮叨,而愛意的叮嚀成了詛咒。
而對孩子來說,最痛苦的是,你從未察覺過他內心真實的想法。
你喜歡鬧,喜歡吼叫,從不知孩子多么渴望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