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難,也要自己帶孩子強薦東源縣心理治療機構機構名單榜一覽-心語者幸福心理
二樓的心理危機干預門診,與其他診室沒有什么區別,門口的招牌也不太顯眼。記者敲門進入,只見不大的診室里擺放著鮮花,墻上掛著一幅畫,簡單又溫馨。
精神衛生中心負責人王惠玲教授,剛剛接待完當天上午的第三位患者。從外地趕來的劉女士和老公帶著上高中的兒子,準備走出診室。這是他們一家三口第二次來到這里就診。
"上周經過王惠玲教授的疏導,我們覺得找對了方向,開始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和他有了一些交流。回去后,我們又趕緊在網上搶到了這一周的號,今天早上6點鐘就從家里出發,趕來看門診。"劉女士告訴記者。因為她和老公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過于簡單粗暴,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兩年前,進入青春期的兒子出現叛逆、易怒、暴躁的情緒,有時甚至砸東西、罵人、吼叫。有時候,他又會整天無精打采,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也拒絕與人交往,陷入抑郁。經過四處就診,醫生診斷孩子患上了躁郁癥,也就是雙向情感障礙。
"這兩年,我們帶著他看了很多醫院。在公立醫院的精神科門診,醫生往往只能給予診斷和開藥,而心理疏導這一塊,我們只能求助于私人機構,雖然錢花了不少,效果卻并不明顯。經過武大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的兩次心理危機干預,我們對孩子的憤怒、糾結有了一些理解。以后我們會嘗試用不同的方式相處,看看對孩子的情緒穩定和健康成長是否有幫助。"劉女士說。
據了解,武漢*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目前有門診接診醫師28人,平均每日接診患者超過500人,其中,參與心理危機干預的醫生7人,均為副主任醫師及以上職稱。從2月初心理危機干預門診開始試運行之后,患者反映普遍很好,咨詢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心理、家庭關系、情緒障礙等。該門診的號源會提前一周放出,基本都會"秒光"。
現狀
在很早的時候,魚爸寫過一篇小詩《媽媽,可惜你不在》,試著從一個孩子的角度寫孩子們的渴望。其實這也是寫給那些因為工作等種種原因缺位的爸爸們,孩子們也是多么希望抓住你手,跟你說悄悄話;牽著你手,驕傲地在小伙伴面前介紹說這是我的爸爸。他們是多么希望你能陪伴在身邊呀!
我很喜歡觀察孩子,特別是他們的眼神。
在鄉下的時候,很多留守孩子的眼睛告訴我:對于父母的陪伴渴求勝過一切。
成長中缺失的愛,是永遠的痛,很多人直至生命的*還是沒有找回。
文丨魚爸
這是寫給因為工作或者種種其他原因而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們的小詩,如果能夠稱作詩的話。希望大家喜歡:
《媽媽,可惜你不在》
媽媽
我伸出我的小手
想抓住你的臉
但你不在
我興奮地奔到房間里
想告訴你我的發現
但你不在
我想告訴小伙伴
我的媽媽很美
但你不在
媽媽
我很想你
但我裝作不想你
因為我怕我會難受
又嘟起了小嘴
我在夢里夢見
你
我在路旁聽呼嘯而過的客車
等你
我常常在朦朧的晨光里
在半睡半醒的迷糊中
與你告別
每次我仰起我的小臉
裝作很不在乎的樣子
與你告別
媽媽
我想要你
天天陪我
(完)
每次我自己讀完都潸然淚下。
因為我們每個人內心都住著一個幸福的或者不幸福的小孩。
而我們80年代的這群父母心里住的那個小孩,在父母的陪伴這件事上,不幸要多于幸福的。因為我們趕上*改革開放的浪潮生下來的。父母輩幾乎全部融入了這種浪潮之中。
南下打工的隊伍,做生意的,各種人都去外地謀生,去時代的最前沿打拼,孩子就丟給家里的老人養育,所以很多80年代的父母是老人養大的一代。
有很多還養的不錯,出人頭地了。但是對于愛的追尋,特別是父愛的追尋還是那般的熱切,只是很多時候自己還渾然不覺。
所以,自己成長好了,也不能說孩子就能丟給老人帶了。成長中缺失的愛,是永遠的痛,很多人直至生命的*還是沒有找回。
時至今日,很多相對落后的地區,還是幾十年前的模樣,在這些地方,時間走得很慢,幾十年看不到變化。
由于經濟原因造成的留守,是時代之痛,無法一時間治愈。所以,很多在奮斗路上,在遠方打工的父母,看到文章的標題,再難也要自己帶孩子,可是自己無法帶,感到一種深深地無奈。
比如我有一個嬸娘,她有一個讀*的女兒,因為丈夫不愿意出門,在家里忙活。但是她還是得出來做事掙錢,因為一家人都待在農村,日子什么時候才能過好呢?和鄰居家一比,和村里那些蓋新樓的人一比,黯然神傷。
她帶著女兒來城里打工了,但是她自己每天在工廠要工作8小時候,正常上班后還要加班幾個小時,為了多掙點錢,實在是沒辦法。所以女兒只能放在親戚家,她無法親自帶,*美好的親子時光就是放假的幾日。
還有一個媽媽曾說:"我和老公都在外面打工,有時候工地在哪,人就要去哪,真的無暇照看孩子,只好讓婆婆把女兒帶回老家。"
這樣的家庭在我們*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