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夢:益陽技校如何為"制造強市"培育生力軍
在益陽這片熱土上,一股新的力量正在崛起。益陽高級技工學校、益陽職業技術等一批優質技校,正以驕人的辦學成績躋身全市職業教育前列。這些學校不僅在當地技校排名中名列前茅,更成為支撐益陽"制造強市"戰略的重要人才基地。探究這些學校的成功之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張張閃亮的成績單,更是一條技能成才、匠心筑夢的育人之路。
益陽排名靠前的技校普遍形成了"專業對接產業"的辦學特色。以益陽高級技工學校為例,該校緊密圍繞益陽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支柱產業,打造了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等一批省級重點專業。這種"把車間搬進教室,讓教學對接生產"的辦學模式,使學生所學即所用,畢業即就業。數據顯示,該校近年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8%以上,其中70%進入對口行業,為本地企業輸送了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術骨干。
在教學創新方面,這些學校大膽突破傳統模式。益陽職業技術率先推行"校企雙元育人"機制,與三一重工、艾華集團等*企業共建產業,將企業真實項目引入教學。該校智能制造專業學生參與研發的自動化生產線已在實際生產中投入使用。這種"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在近年全省職業技能大賽中,該校學生屢獲金獎,展現了過硬的專業素養。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學校正成為改變寒門學子命運的"希望工程"。來自安化山區的張曉明同學,通過益陽高級技工學校的精準扶貧計劃入學,憑借在數控加工領域的出色表現,未畢業就被本地龍頭企業預定,月薪超過8000元。像他這樣的例子在這些學校不勝枚舉。學校通過學費減免、勤工儉學、企業獎學金等多元保障,讓更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得以掌握一技之長,實現"培養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良性循環。
當前,益陽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排名靠前的益陽技校以其鮮明的辦學特色和扎實的育人成果證明:職業教育不是教育的"備選項",而是人才培養的"快車道"。它們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創新培養模式,正在為益陽高質量發展培育一批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時代產業生力軍。展望未來,隨著益陽"五好"園區建設和產業鏈升級的深入推進,這些技校必將發揮更大作用,幫助更多青年用技能成就出彩人生,為制造強市建設注入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