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觀念的開放,越來越多家長在選擇孩子就讀的學校時,不再僅僅將目光放在國內的公立學校中,許多寶爸寶媽在考慮到孩子的特點及未來發展方向后,會考慮將孩子送往國際學校就讀,甚至有些家長還會進一步將孩子送往國外學習。也因此,英語作為孩子們進入國際教育的敲門磚,究竟該如何從小培養,才能贏在起跑線上呢?
英語啟蒙與漢語原理相通
1、在探討英語啟蒙前,我們先來看的孩子是如何學習漢語的。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有了語文課,開始學拼音,寫漢字才是學習漢語,其實不然。孩子從一出生就開始聽周邊的人說話,到了兩歲左右開始自己說話,這些過程都是漢語學習的過程,這個階段和文字、拼音都沒有任何關系,孩子純粹是通過聲音來學習的。
由此可見,的孩子的漢語啟蒙,就是從聽說開始的,而聽說之間的關系,一定是聽在前,說在后。只有大腦里儲備了一定的聲音,在說的時候才能夠自如表達,同理,英語學習的啟蒙也是通過聲音來完成,英語學習上,人們如此熱衷在啟蒙階段加入閱讀、自然拼讀甚至語法等內容,這種方法無異于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通過聲音完成英語啟蒙,先輸入后輸出,要明白,全世界所有*人的母語啟蒙過程,沒有人一開始就要求還不會說話的孩子學習文字、拼寫和語法的,這恰恰才是有效的自然的語言學習過程,了解英語和漢語的不同
2、語言類型
英語是主語優先的語言,非常強調句子結構,表現在:主語不可或缺,因此即使主語沒有語義作用,也必須存在,哪怕是it,there等做的“假位”主語。謂語在人稱和數量上要和主語保持一致,漢語是話題優先語言,更加強調情景,通過建立情景傳遞信息,句子結構松散,有時候甚至沒有主語。
思維方式
在表達上面,漢語更加注重迂回漸進,起承轉合,常常先說理由再引出結論,而英文更加開門見山。漢語在表達上更傾向于先解釋理由,再說出觀點。英語更多的先表明觀點再說出理由。這就是兩種思維上的不同。
3、3-12歲是練習聽力的時間,3-12歲的小朋友大腦尚在發育階段,還沒有定型,所以學外語聽力非常快,更重要的是,孩子這個年齡段對自己不設限,只要寓教于樂,在玩耍中學習,就很容易上手。
興趣多一點,灌輸少一點
在對孩子們進行英語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從孩子們的興趣出發,不要僅僅局限于讓孩子們記住多少單詞,會寫多少單詞,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只有讓孩子們對英語產生興趣,才能引導孩子們自己積極去學習英語
游戲多一點,書本少一點
大多數孩子們對書本感興趣的程度遠遠低于對游戲感興趣的程度,因此,對于孩子的英語教育,盡量從游戲入手,讓孩子們在游戲中,感知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吧!
故事多一點,詞匯少一點
單個單個的詞匯,很容易就讓孩子們感覺到厭煩,因此,家長們在給孩子們進行英語教育的時候,可以通過故事的形式,盡量避免讓孩子們單純學習詞匯,通過故事情景帶入單詞,孩子們對于詞匯的理解還會更加深刻。
表達多一點,翻譯少一點
學習英語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表達和溝通,但在實際的英語教育過程中,很多家長都讓孩子們先將英語句子翻譯后再進行溝通,這樣,不僅會讓孩子忽略如何用英語本身進行表達,也會給孩子們增加學習的壓力,不利于孩子長遠的英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