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歷史悠久的優秀傳統文化。改革開放以來,書法領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關注,比如,時下有的書法作品常有墨無筆、有形無性。 在現代書法藝術探索的影響下,一些書法作品出現“漢字符號的絕對化”傾向,即片面追求書法的“線條質量”,甚至無底線地戲謔漢字,造成文本不可識讀,喪失了對漢字、書法的基本尊重。一些學書者曲解“筆墨當隨時代”之內涵,拋開傳統求新求異,頻頻寫出“怪書”“丑書”,讓業內人士搖頭,讓書法愛好者一頭霧水。其實,“筆墨當隨時代”的本意是希望藝術家能創作出富有時代氣息的作品,而非背離傳統創造所謂的“新”筆墨、“新”面目。 漢字天覆地載、嚴謹優美的造型結構,深藏著先民的美學智慧。不夸張地講,了解*書法中有關漢字的結構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美學。不論是商周時期的金文,漢代的隸書,還是唐代的楷書,其結字原則都是拱向一個中心,書寫時嚴格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筆畫順序,呈現出緊湊有序、大方得體、勻稱美觀的漢字形象。漢字結構的平中寓奇、險中求勝,漢字筆畫的勁健內斂、剛柔相濟,以及書法布局的計白當黑、虛實相生,都極大強化了漢字書寫的內在張力,影響著書法的審美取向。因此,缺乏對漢字與文本的研究,就相當于丟掉書法之根,符號化的漢字線條終究無法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值得關注的另一個問題是,當下一些書家見作品不見風格,真正能寫出自己風格的大家并不多。造成該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當代學書者對古人書風的研習不足,從而導致創新不足。古人書風有千百種,學習時應抽絲剝繭,找到其中不變的精神為我所用。張芝、鄭道昭、顏真卿等人書風強勁陽剛,有正大氣象。歐陽詢、黃庭堅、趙孟頫等人書風儒雅純正,耐人尋味。張旭、王鐸、傅山等人書風氣勢恢宏,豪邁不羈。近現代,沙孟海書風沉雄樸茂,蒼厚古拙,有金石之氣;趙樸初書風儒雅雋秀,蘊藉內斂,有書卷之氣;姚奠中書風雄健剛毅,高古厚重,有陽剛之氣……他們的書法風格各異,個性突出。風格即人。這些書法風格均在守正的基礎上實現出新,在汲取書法優秀傳統精華的基礎上各有優長,值得學書者深入研究。 書法風格是書法的藝術語言,建立在*優秀傳統文化審美標準之上。概括地說,*優秀傳統文化審美標準無外乎真、善、美,這也是所有學書者創作時都應堅守的審美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