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文,全詩一口氣問了173個問題,問的所有人啞口無言怎樣自學書法?歷來學書者方法不一,亦多有成者,總結這些成功者的規律可有以下幾點: 一、以先賢書論為寫字依據 歷來書論皆是歷代書家總結的經驗教訓,經過幾百上千年的書家實踐,流傳于世的書論皆是經典不二之法則,以免重蹈舊轍。 二、先寫字,再書法 書法的本體還是寫字,剛開始入門建議從實用方向努力學習,包括漢字的基本字法、筆順,以及書寫內容的典雅通順,藝術欣賞方面為輔切忌本末倒置。 三、臨帖始終貫穿 歷來書家成功者無不是臨帖大家,古人之法帖均是書法之準則,筆法、結體都應有來歷,方能入雅,長久不懈的臨帖兼創作,是最有效最直接跡近古人的一條捷徑。當然,這里的“帖”值得是值得效法的法書,古人碑帖眾多,需有慧眼,擇優而學。 四、宜從楷書入門 古人的法帖,真(楷)、草、隸、篆種類多樣,從何入手最為合適呢?歷來書家(書論家)各持言辭,認識不一。我以為,相對而言,楷書是基礎,從楷書入手更為妥帖: 1、初學書法,應先重規矩和法度,方能步入正確軌道。 楷書八法(橫、豎、撇、捺、點、鉤、挑、折)齊備,最為嚴格,以此繩之,可算嚴師嚴教,定能精進。楷書筆勢穩健,如慢動作,一招一式,皆完整到位,規范有致。其點畫和結構,非常精細,最能訓練基本功夫,最能培養不浮不躁的心境。是得法、入門的正道。近人潘天壽說得好:“開始學書法,必須求法則,要正規,要從正楷開始。” 2、初學書法,應遵次序,先靜后動,方能提高效益。 楷如立,氣象穩靜。行如行,草如跑,氣象飛動。學過楷書,再學行書和草書,正是先靜后動,符合操作程序,更加方便轉換。所以宋朝蘇東坡很有哲理地說:“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足道也。”唐人張敬玄甚至義正詞嚴地說:“初學書,先學真書,此不失節也。若不先學真書,便學縱體,為宗主后,卻學真體,難成矣!” 3、初學書法,應從方便之處入手,方能早見成果。 在漢字書體形成和演變的時序上,楷書是*定型的字體,是今天我們使用最廣和最普及的字體。我們對它的面目更感到熟悉可近,從此入手,比起從篆、隸、草(行)入手,減少了識辨方面的困難。而且學了馬上益于日常實用,又多了一項成果,何樂而不為呢? 五、筆法是學書的關鍵 “筆法是寫字點畫用筆的方法”(沈尹默《論書論》)。“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趙孟 《蘭亭十三跋》)。“書法之妙,全在運筆。該舉其要,盡于方圓。操縱極熟,自有巧妙”(康有為《廣藝舟雙揖》)。對于筆法,古人都賦予了極高的評價和極大的重視,因為它是書寫的關鍵。寫字因用筆不同,或稱刷字,或謂填字,或叫涂鴨……,其效果大徑相庭。 筆法,在運用過程中,表現為提、按、絞、翻或使、轉、緩、疾等等,而在寫出的筆跡(墨跡)上,則表現為輕、重、圓、方或連、斷、潤、躁等等。這正是藝術風格的展現處,正是藝術語言的深邃處,差之毫厘,則異之千里。筆法的精湛、豐富和復雜,最不容忽視,也很費功夫。掌握了各種筆勢的寫法,點畫才更富變化,書寫才更加生動。若能運用自如,出手入化,可以說就掌握了書法的關鍵。